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了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遵循,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社科理论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重要作用,切实肩负历史使命,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着力推动多元融合,创新构建协同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路子。
一、铭记“为谁+靠谁”的根本宗旨。习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前提在于植根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关键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难点是构建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准学术方向,牢记“为谁+靠谁”的根本宗旨,为党立言、为民述学,努力做实学问、做好学问、做真学问。哲学社会科学致力于构建精神家园、改造主客观世界,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丧失原则立场,丢掉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根本宗旨,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沦为“利益代言人”。
二、坚持“本来+外来”的开放胸襟。习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要从宽阔的历史视野出发,坚持“本来+外来”的开放胸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开门搞研究;既旗帜鲜明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又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还要充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坚持开放融通,鼓励学术争鸣,开展交流合作,大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三、延展“原创+时代”的宽广视角。习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进而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主体性、原创性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的根本体现,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才能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要努力延展“原创+时代”的宽广视觉,既站位前沿权威,又立足现实现状,面向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预见、超前谋划,形成当前及未来变化格局和发展态势的深邃洞察和科学预测。
四、秉持“系统+专业”的学术品格。习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社科研究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得到社会认可,受到党委政府重视,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其独立性、系统性、专业性。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中心工作,必须有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责任越来越重大。智者忧天下,愚者眼茫茫。社科工作者绝不能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失语”“失踪”“失声”,更不能掩耳盗铃,无知无畏,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能丢掉学术品格,一味揣摩上级和领导意图,刻意迎合部门和社会心理,满足于搞“拉郎配”、当“应声虫”。要始终秉持“系统+专业”的学术品格,牢固掌握专业、系统、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紧跟大局大势、紧贴现实社会、紧靠大众人心,分析把握机遇挑战,研究遵循特点规律,拓展丰富阵地载体,创新发展方式方法,努力做到站稳立场拿稳笔,搞好研究写好文,当好参谋发好声,不断彰显社科公信力。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民生改善、把握发展实践,站在理论前沿,深入调查剖析,提升思维层次,融入思想火花,推出一些原创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真正解决难题的研究成果。
五、塑造“立德+立言”的精神气质。习总书记指出:“大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学风是学术的生命,德行是学者的灵魂。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著作等“身”者不少、等“心”者不多。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大力塑造“立德+立言”的精神气质,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耐力,执着坚守,耐住寂寞,经受诱惑,守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为浮云遮望眼,登高望远,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深谋远虑,不因眼前局面迷失理性理智,不因外界压力丧失客观公正,不因利益支配产生嘴软手短,坚守泰山石,不靠飞来峰,始终保持担责如土的大气,甘于寂寞的心气,低头接气的勇气,埋头求进的志气,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成为社科行家、专业能手。
六、构建“良谋+善断”的协同方式。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良谋善断是社科研究的理想状态。当前,或者因为强调“谋”的主体独立和客观效果,或者因为存在“断”的信息壁垒和价值误判,“谋”与“断”相互脱节时有发生。有些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要么“看起来很美,其实不管用”,要么“听起来很玄,其实不能用”,要么“议起来很对,其实不实用”。这种尴尬现象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谋”与“断”各处一端,形成“两张皮”、“两脱节”。社科界要推倒“谋”与“断”之间“无形的墙”,构建“良谋+善断”的协同机制,推动专家在与领导的良性互动中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真正实现决策需求与咨询供给“无缝对接”。实践既是理论的起点,更是理论的归宿。社科工作者既要当理论家,更要做实践者,既要有理论素养,更要有实践能力。要以咨政为纽带,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推动领导与专家直接联系;要完善领导点题、专家解题机制,推动领导与专家工作衔接;要优化课题组成员结构,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鼓励领导与专家同向聚焦、切磋争鸣、平等讨论,推动领导与专家优势叠加。社科研究犹如智慧“种子”,只有进入决策、走进群众、浸润社会,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社科工作者要多点“书生意气”、提升理论洞见、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学者情怀,以极高的理论水平、极大的政治魄力和极强的专业素养,锤炼追求真知、捍卫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能力水平,勇于并善于以建设性的态度和“谏言者”的勇气、智慧来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提供咨询。
七、创新“官方+民间”的互动模式。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社科联作为群团组织,是地方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者之家”,要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创新“官方+民间”的互动模式,推动咨政研究在官方与民间“分”得恰逢其时、“合”得恰到好处,提高“分”与“合”的时度效。要建立咨政信息通气制度、决策部门对社科咨询意见的回应反馈制度和社科专家调查研究制度,让对称的咨政信息在“官”与“民”之间双向传输,提高专家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极力避免仅把智库建成“纸库”,尽可能规避 “自说自话”、“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成一体”、“各弹各调”、“闭门造车”,做到紧贴中心、深接“地气”、大胆创新,既着眼全局前沿,又立足现实现状,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聚合研究力量,组织合力攻关,加强地校融合发展,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专家学者为核心、以研究项目为抓手,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开展事关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要发挥联系沟通广泛等优势,汇集各类人才,深挖社科“富矿”,通过共担课题、分工研讨等形式,协同推出党委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精品力作。
八、建立“学者+记者”的话语体系。习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无论是讲述中国故事还是解决中国问题,无论是阐发中国道路还是梳理中国经验,都需要中国学术、中国表达和中国声音。要把握现代传媒发展规律,努力适应全媒体时代特点和大众传播分众化趋势,创新建立“学者+记者”的话语新体系,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既接续传统又观照当下,用融通中外古今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表述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形成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尽早告别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要把学者的智慧、学理的逻辑、学术的支撑插上传媒的翅膀,运用新闻的视觉、借助媒体的眼光、借鉴记者的语言、依靠多维的传媒、形成立体的声势,大力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大众话语,努力在权威上提高时效、在准确中创新表达、在观点里融入情感、在渠道上开疆拓土,着重讲好百姓故事,回应百姓关切,解答百姓疑惑,把学术语言塑造为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笔端带着感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沁人心脾。要处理好“研”与“传”的关系,强化记者对咨政活动的过程参与,让记者和学者一起聚焦基层实践,进行思想碰撞、话语联姻,让咨政“好声音”发得准、唱得响、听得进、传得远。
九、完善“成果+效果”的转化机制。习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 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书斋中束之高阁的谈经论道,而是深接地气的安邦治国、济世安民之学。社科成果的转化利用,是社科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也是社科发挥作用最直接、最有效、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方式。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着力完善“成果+效果”的转化机制,继续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勇于走出自我,敢于突破自我,积极投身伟大实践,切实肩负起一个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努力让社科成果走出自我练真气,走出书斋通灵气,走出机关接地气。要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解决好当前优秀成果缺乏、学术泡沫泛滥的尴尬现实。要打破横亘在社科成果形成与转化利用之间的鸿沟,通过汇编出版、网络推送、座谈交流、成果推广、效果评估等形式和途径,推广蕴含理论之思、破解实践之问的善策良方,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得到再分享、再利用、再转化。要擦亮“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品牌,坚持心里装着问题来,脑子带着思考去,怀里揣着对策走,努力让社科走基层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走出精气神,发挥新作为。
十、走出“整合+聚合”的社科新路。习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仅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社科工作者勤奋耕耘、创新创造、倾情奉献,更需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部门单位的广泛支持、社会各界的良好氛围。要以建设现代智库为目标、以联合攻关协同作战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破解难题助推发展为目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融入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走“整合+聚合”的社科新路,着力构建“党委领导+社科联合+宣传推动”的“大社科”工作格局。要以更高远、广阔、开放的视角,整合资源、聚合力量、统筹各方、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提质增效,着力在顶层设计上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到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谋划、部署;在功能作用上使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于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在体制上形成党政领导、宣传部门抓总、社科联管理、社科单位配合、基层组织和研究者、管理者共同落实的格局;在资源上积极调动、吸收、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政策、人才、技术、信息;在内容形式上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普及、转化、管理等各环节;在研究力量上联合高校、党校、社科院、政研室、政府实际部门以及民办智库等“多路大军”;在阵地载体上形成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示范基地、学会社团、刊物出版、网站微信等阵地齐全、载体多样的工作战线,最终实现在体制上“整合”、在资源上“互补”、在过程上“控制”、在机制上“最优”、在成效上“最佳”,努力走出一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作者系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求是网)